李白、杜甫、高适,三个男人一台戏
在盛唐诗的江湖中,最耀眼的当属李白和杜甫,堪称诗歌界的泰山北斗,一代宗师。
但如果要说哪个诗派最能代表盛唐气象,那得属于大气磅礴、雄浑万丈的边塞诗派。而代表诗人就是高适。
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诗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却不知他们也曾有过不少跨越时间的感情、不为人知的友谊。
尤其是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可以说是三个男人,好戏连台。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共同的理想,成就了三人的相逢
盛唐可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时期。
是王维笔下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盛唐就是这样生命力的张扬,是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彻底的自信,是将审美置于生死之上的浪漫。
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具有更为强烈的进取精神,而其人生愿望也更加雅正,都对社会、对人生充满了期待。少年时期的李白杜甫高适也不例外。
他们年少时都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强烈的人生抱负。
李白的身上永远充满着少年感,留给人们一个仗剑的侠客形象。事实上他为人也是浪漫,富有情怀的。偶像是战国时期大侠鲁仲连。虽说崇拜侠客,但是这些都只是手段,他想靠这些积攒名声,进入朝廷,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管仲一样的宰相,成为帝王之师,辅佐帝王,济苍生,安社稷,这可是一个活脱脱的儒家理想。
李白
如果说李白的气质永远是少年的话,那杜甫在人们心目中,则是一个整日忧心忡忡、苦大仇深的中老年人形象了。
其实杜甫可是比李白、高适都要年轻的,杜甫比李白小11岁,比高适小8岁。与李白不同,李白出生在中亚,其祖上据说是被流放到那里的,而杜甫不一样,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热衷科举功名。他的理想,和李白差不多,都是立志要做宰相一类的重臣,时时有匡扶社稷之心。
杜甫
而高适又和李白杜甫不一样了,他的身上多了不少军人气质。爷爷高侃是唐朝名将,曾生擒突厥可汗、屡破高句丽。受家族影响,他要追求仕途,同时也志在兼济天下。
高适
正因为三人的理想相同,才华又是如此的出众,都有强烈的求官之心,唐玄宗天宝三年,三人一块儿游览粱宋(今开封、商丘),成就了千古佳话。
共游粱宋,三人友谊的起点
天宝三年,刚被唐玄宗赶出长安的李白,心情郁闷,就到处游览散心。此时他遇见了杜甫。
彼此,李白早已名满天下,杜甫只是一个新人。杜甫看见李白,眼光闪闪发亮,那是一个粉丝看偶像的心情。而李白看见杜甫,也是印象不错。虽说李白在政治上眼光不行,但是诗歌上,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杜甫的才能已经让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约定一块儿游览祖国山河。
杜甫是河南人,粱地(开封)和宋地(商丘)也算他的地盘,说出发就出发,两人一起骑马打猎,切磋诗文,纵马狂歌。
当时的高适还是一介布衣,因为家道中落,就在宋地定居下来,这一住就是好几年。李白是谁,在当时可是属于超级巨星一类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岂能不惹人注意?高适空怀壮志,在宋地晃悠,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熟悉的,由他来当向导,再适合不过了。
于是,一个微型旅游打猎团就成形了。走在前面的是高适,接着是李白,再次是李白的迷弟杜甫。当时这里有个湿地,动物很多,没走多久就弯弓射箭,跃马扬鞭,好不热闹。
三人打猎完毕,烧起一堆火,煮上小酒开怀畅饮。酒肉下肚,三人就聊开了,一面开怀畅饮,一面叙谈友情,一面抒愁解闷,一起凭吊古迹,追忆梁孝王奖励文士的往事,追想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壮举。
他们文思泉涌,吟诵诗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的感慨。他们又相互切磋诗文,既自负其才,又相互欣赏。一路上见他们喜形于色,听他们朗朗笑声,通宵忘归。
安史之乱:斩不断命运的羁绊
安史之乱,腰斩了盛唐的繁华,之前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后就是“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时代的浪潮同样裹挟着微小的个人,李白、杜甫、高适也不例外。
面对北方频繁的战乱,李白选择避难南方,后来听到永王李璘起兵,准备荡平天下,平定叛乱。李白很是兴奋,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实现人生理想了。而永王李璘也需要借助大名士的背书,李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双方一拍即合。
李白写出了《永王东巡歌》来歌颂永王的业绩。其实李白不知道的是,这位王爷已经被安上了叛乱者的头衔,而李白也由于跟着永王,坐实了叛党的罪名。在古代,反叛当朝皇帝可是大罪。从这里看出,咱们的诗仙,看人着实有点不准,尤其在政治上。
李白醉酒图
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又是怎样的处境呢?他一路追随着落魄的唐肃宗,可能他的名声太小了,唐肃宗虽然被他的精神感动,但只授予杜甫一个小小的左拾遗。后来又因为上书,给一个触怒皇帝的官员求情。本来官职就不高的杜甫又被贬。
杜甫想着:哎!这叫什么事儿啊,干脆我啊,辞官得了。一路上的颠沛流离和人情冷暖,听着那夜雨断肠声,小杜终于变成了大伙儿熟悉中的老杜。
最为人熟知的杜甫形象
高适在这三人中,命运是最好的,他在战乱中,跟了名将哥舒翰,五十多岁开始飞黄腾达,他以诗人为戎帅领军一方,做到了相当于今天军区司令的级别,后来他又领兵平定永王叛乱,被封为渤海县侯,实现了很多诗人的理想——建功封侯。
盛唐诗人最显达者:高适
有人问了,既然你说的那么热闹,那这三人究竟发生了什么啊?你怎么还没说到这三个人的联系呢?
别着急,下面咱们一一说明。
首先说高适和李白。这两人在晚年可是闹翻了的。当李白跟着永王跟的热闹的时候,皇帝下诏大臣领兵平乱,这领兵收拾叛党的就是好朋友高适。永王兵败,死于乱军之中。而李白成为了阶下囚。说好的一起放飞,一起实现理想呢?而现实,一个身处庙堂,一个身陷囹圄。
让好友决裂的就是李白被抓后给高适写信求救,高适置之不理。李白就怒了:好你个高适啊,现在你飞黄腾达了,就把我看成累赘了,那成,咱们绝交,我李白死就死,爷不靠你!
此后双方相互拉黑,李白诗中再无高适的名字,高适诗中再无李白的名字。
但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高适,李白犯的可不是一般的罪,而且高适在朝中也是有政敌的。如果高适明面上向皇帝求情,救李白,那就会让政敌抓着不放,这样更不利于李白,还不如不救,省得有人把李白揪出来当反面典型,杀鸡儆猴,那时候李白才是死的透透的。
不过李白是不管这些的,总之,此事一过,李白和高适友谊的小船就算翻了。
而高适对杜甫的友情,可谓情深意切。面对生日日益困窘的杜甫,高适始终保持了朋友的关怀与帮助。
杜甫在成都时,面临断炊的绝境,此时他想到了好朋友高适。高适没有无视杜甫,而是时不时地接济他。对此,杜甫也是甚为感激,在诗中写到:“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由于高适和严武等友人的相助,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光。
后来,高适到了另一个地方担任刺史,想念远在成都的杜甫,写下了感人肺腑的《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此时,高适年近六十,杜甫也将近五十。从青年时的壮游,到暮年的扶持,他们共同见证了盛唐的繁华,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虽然境遇不同、地位各异,但对于家国天下和个人命运的愁思确是如出一辙。
之后的三人,再也没了交集。三人中,李白最先去世。因涉及永王李璘案,李白被流放,虽中途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安徽宣城。高适第二个去世,公元765年,高适卒,追赠礼部尚书。杜甫在听闻李白、高适去世后,都吟诗纪念,之后他离开成都,漂泊湖南,病死在湘江舟上。
三人年少时的经天纬地之志,后来时代的捉弄,性格造就不同的命运,令人叹息,由此看来,实现了少年时兼济天下之梦的,或许只有高适了吧。
看了上面的文字,或许有人觉得高适就是个“心机婊”吧,还真不是,有一首诗可以作证,就是今天鹤鸣要给大家分享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写作的对象,可不是什么显贵,而是一位琴师。据说这里的董大,就跟李白诗歌里的《赠汪伦》一样,都是凭借名诗人的大作,流传千古的,诗里面的后两句,也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成为赠别诗中的千古名句。
那这首诗究竟是诗人高适在怎样的情景下写出来的呢?有人说《别董大》一首诗,与其他清婉的赠别诗都不一样,究竟怎样个不一样呢?它所表现出的美是怎样一种美呢?这些都在今天的诗词课中。
孩子的四季诗词美育课,每周五晚上8点,准时开课!
如何报名~
系列课程在千聊中进行,因为是给咱们粉丝的福利,所以课程设置成了4.99元。但是,可以到“板牙看世界”中领取优惠码,就可以免费参加啦!
报名流程如下:
1.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咱们的服务号“板牙看世界”;
长按关注板牙看世界
“板牙看世界”是咱们的服务号,专门用来发布科考活动(像马达加斯加探索、化张家界挖化石,高黎贡山博物之旅等)、科学课堂(天文课、动物学家课程)及诗词课等相关消息。
2.输入“诗词课”,会看到课程地址和专属的优惠码。
3.点击千聊课堂的链接进入课堂,在左下角点击“优惠码”,输入专属优惠码,以后整个系列课就可以免费听啦!
捕捉四季变化,精挑细选的40首古诗词就在这儿,每个孩子都可以用诗歌看世界!
推荐阅读
to 全国孩子 | 唐诗宋词今段子,南方的冷,北方的冷,都有谁懂?
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澳洲,目前坐标北京。
养娃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想在这个小小公众号上和孩子们和姐妹们共同在书中和路上发现更好的自己。
对了,想私下交流的姐妹,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cmksj001。